「這個合作有趣的地方是,你會看到一個文化背景完全不一樣的人,可能有一定程度共同喜好,但是使用手法又有一定程度的差異。再搭配上在虛擬的架構裡面討論,整個過程就是一直都有一點迷惘,但好像又有方向的感覺。」── 設計師 陳翊羽

「我仍舊對我能不能與外國設計師合作感到質疑,但對我來說,這次與菲律賓以外的人合作,更像是上帝對這個時期、對我的安排。」── Anna India Legaspi,菲律賓鳳梨織品工藝社區工藝師


設計師及工藝社區介紹

陳翊羽的創作著重於複合媒材開發及傳統技術的創新與實驗。他以服裝為媒介,拆解概念意象,選用不同結構及材質,挑戰觀者認知。設計概念多源自人與自然的關係;設計過程則由服裝之美出發,探討自然之美的定義,或是人類理解、與定義自然的方式;近年關注於人類世、女性主義等議題,也將其帶入創作中。 設計本身強調結構性和比例配置,材質運用則以符合概念需求的前提下,嘗試打破既定規則,並加入新材料及異材質。

菲律賓鳳梨織品工藝社區是一個位在菲律賓阿克蘭省(Aklan),以鳳梨葉纖維(Piña)織品為主要工藝的聚落。聚落裡,父親負責鳳梨葉種植,母親擔負起纖維提取的工作,大一點的孩子則將先為打結成線,為下一步紡織做準備。以家庭為一個工作單位,不僅為社區的永續經營建立基礎,更能確保當地的織布、染布及刺繡工藝師有足夠的材料進行作業。鳳梨葉纖維是一種精細的薄紗材料,布面細膩、透明卻十分堅韌且用途廣泛,是菲律賓的標誌性紡織品之一。


合創過程

菲律賓阿克蘭省的鳳梨織品工藝社區中,每個家庭成員都擔綱著鳳梨纖維生產過程的重要步驟,工作經常是這樣分佈的:父親種植鳳梨,母親提取纖維,年長的孩子則是編織者,將一條條纖維已打結的方式串在一塊兒。以鳳梨葉(piña)纖維製成那精細如薄紗的布料,外表細膩、透明卻強韌且用途廣泛,是支持在地居民生活的重要元素。

社區主理人,同時也是工藝師的Anna India Legaspi是這次和陳翊羽合作的主要溝通人。對自然環境以及海洋生態同感興趣,且沒有語言隔閡的兩人,很快的找到合創節奏。翊羽從遠端給予創作概念、製作及實踐想法;Anna則作為翊羽的手,實現畫面中臺灣與菲律賓的共同記憶與情感連結:島嶼及海洋。


纖維合創作品

〈漂浮如浪〉

漂浮如浪是一個以竹條撐起架構,鳳梨纖維布料打造型態,再加上Anna手繪圖紋的平衡裝置。從讚頌自然之美和菲律賓的生態多樣性出發,陳翊羽選擇五個代表當地海域的動物:鳶魟、綠蠵龜、角鐮魚、鱗魨和鯨鯊,除了展現牠們的獨特紋理,更結合島嶼被海洋環繞的形貌。懸掛著的〈漂浮如浪〉,隨風輕輕旋轉,將熱帶海洋的氣息帶入空間。

〈光影織作的海〉

光影織作的海利用層疊的鳳梨纖維布料模擬海洋的層次,試圖展現波動的海面下的海流與海中生物。分為內、外層的服裝以刺繡連結,外層,擬態海面的波浪;內層,則藉由紋理和筆觸表現鯨鯊及海水的樣態。中性輪廓的服裝暗示著海洋的包容性,雙層結構設計亦能在穿著時凸顯流動感。


聯絡我們

陳翊羽

嗨!我是設計師 陳翊羽!


菲律賓鳳梨織品工藝社區

嗨!我是Anna India Legaspi,菲律賓鳳梨織品工藝社區工藝師!

發表迴響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