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想進行一個毫無保留、使命必達的合作。我們要嘛不做,要做就做到最好。」── 泰國設計師 Korakot Aromdee

「計畫的一開始就很期待,直到看到設計圖後,覺得顏色很特別、很活潑。技法是我們熟悉的梅花編,但它大尺寸加上有曲線,有許多要克服的部分,這也是很大的收穫。」── 臺南市竹會


設計師及工藝社區介紹

來自Phetchaburi的Korakot Aromdee出生在一個漁夫家庭,他從祖父身上學習修理捕魚用具以及如何製作風箏,這些源自中國古代的竹編技法更啟發他於大學修習藝術。Korakot的作品遍佈泰國,於曼谷暹羅百麗宮及布法羅安帕瓦度假村皆能一睹他的作品風采。他的創作跳脫工業化的製作思維,而是透過多位工藝師合作,以手工共同編製的成果。他期望能將現有的工藝技術與商品品項提升至新的境界。

臺南關廟的竹編發展始於明末清初,擁有深厚的編織技術與豐富的竹林資源,1960至70年,全村約有70%的人從事相關行業,是家庭經濟的主要收入來源。然而,因社會型態的轉變,這項技藝逐漸被遺忘,直到2013年冬季,竹編世家第四代傳人張永旺老師號召學生成立臺南市竹會。為了做更多的事情,竹會擔起竹藝傳承與推廣教育的使命,初期以推廣教育及技藝傳承為主,為國小學童、國高中生直到一般民眾辦理竹編傳習課程,更與大專院校進行產學合作,強化竹會與社區的在地連結。不間斷的推廣課程也給予竹會培訓人才的機會,目前擁有客製化製作、小量生產的能力。此外,105年設立的百竹園以竹種培育與研究為目的,期望探索更多竹材的可能性,讓竹材有更多元的發展。


合創過程

設計師Korakot Aromdee出生在泰國漁村,小時候,祖父除了訓練他修補漁籠的技巧,還教了他如何做竹編風箏。從風箏,一路做到家具,Korakot不追求、甚至是排斥大量製造,他的作品是結合不同規模的工藝,且經過許多職人的手所共同編織的結果。合創夥伴臺南市竹會於102年年底由張永旺老師號召成立,前期主要專注技藝傳承,直到105年成立百竹園,慢慢轉型做耕深入的竹材研究,目前園內種植約一百四十多個竹種。從市竹會的籃編作品上,Korakot觀察到他們的細節處理細膩而出色,然而,設計上他卻反其道而行,希望藉由簡化細節使物件在商品化的過程更加順利。


纖維合創作品

〈Tai Ko〉〈Kora Tainan〉

家,是Korakot的啟蒙之地,因此,計畫產出的Tainan x Korakot系列兩件作品:吊燈〈Tai Ko〉以及屏風〈Kora Tainan〉也都是為了家庭設計的。使用原色竹條、以及經過黃色、紅色以及綠色染製的竹條,像是代表著家族中的每個人綿密的情感連結。

熟稔材料的Korakot,在吊燈〈Tai Ko〉設計上運用他製作大型物件的經驗,用大面積曲面展示竹編表面的細節,為了展現小而密集的編織,臺南市竹會更因此調整了工序。屏風〈Kora Tainan〉則是Korakot向竹會提出的挑戰,希望竹會能嘗試製作更大尺寸的物件,更不僅能作為家庭使用,還能會咖啡廳或餐廳點綴工藝氛圍。


聯絡我們

Korakot Aromdee

嗨!我是泰國設計師 Korakot Aromdee!


臺南市竹會

嗨!我是臺南市竹會的工藝師蔡惠婷!

發表迴響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